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球治理、人类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与新时代结合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求大同、讲担当、崇和睦等中国传统智慧,不仅有鲜明的历史特色,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整体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来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依存的程度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这要求我们把世界当作整体看待,以中国智慧的整体思维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天人合一”“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整体思维。儒家的“允执厥中”“执两用中”,表现了整体统一的中庸之道。道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和”的存在是以不同性状互相协调、相互作用为前提的。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这表明了中国人民为世界谋大同的决心和意志。在对待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整体思维。《墨子·兼爱中》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各国发扬和合统一的基础。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和者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则强调求同存异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并强调和而不同的重要性。当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各种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促进和而不同、团结一致、兼收并蓄的交流对话,才能使得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担当情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在新时代,为天地立心,就是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促进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习近平主席是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担当。
2100多年前,中国人秉承“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等理念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得古丝绸之路成为“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当前,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民以协和万邦的情怀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全球。70年来,中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美好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人类社会追求美好的价值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共享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源远流长,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影响了无数的后来人。此后,“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也都反映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持久和平。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多年的冷战,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留下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中国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改革等,拓展覆盖全球的“朋友圈”,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各国充分展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治国理政智慧,认同别国的文化价值观,以美人之美的心胸和境界共同建构美好的世界。另外,他还反复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前,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博施济众、与时俱进、经世致用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国智慧,能够更好地推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现。
(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对优秀传统哲学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贡献研究”(ZW2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谢伏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
中古家风家学与家族文学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冯枫添 排版编辑:冯枫添